杨波,男,苗族,1982年1月生,中共党员,钟山区政协党组成员、副主席,区委统战部副部长、民宗局党组书记。曾获得“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”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“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”“贵州省脱贫攻坚贡献奖”“贵州省优秀村第一书记”……然而,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海嘎的深情。
驻村对杨波来说,是一件平凡的事。他已经在乌蒙山最高峰的海嘎村驻村11年了,每天进村入户,找资金、跑项目,海嘎的路,他闭着眼睛都能找到。驻村对杨波来说,也是一件不平凡的事。11年间,他争取道路硬化、小水窖建设、养蜂、太阳能照明、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等项目资金合计328万余元;硬化连户路22000㎡庭院8000㎡,庭院绿化5000㎡,改厕改厨110户,太阳能照明267盏,实现移动信号覆盖和村级网络办公,1+N村寨提级改造;整合资金建成文化广场3000㎡,民族文艺表演队30人;彝族民居外观打造86户,文化墙30余幅,发展农家乐10家、乡村旅馆3家。培育产业促转型,通过转型促增收,制定村级发展规划6万余字,建立《小康民情台账》;组织“养猪”“养鸡”“养蜂”“绣娘”“中草药种植”等培训1000余人次。海嘎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10007元,翻了6倍多,300户1325个贫困人口减少到现在的零。他做的这一切,只为了信守他当初立下的“海嘎一天不脱贫,我就一天不下山”的誓言。
第一次驻村 倾注精力办实事 称呼从支书变兄弟
海嘎村,是“贵州最高村”,也是整个乌蒙山脉的“最高村”,海拔2900米的乌蒙山最高峰韭菜坪就在这里。
2010年,28岁的杨波主动报名,到“贵州最高村”——海嘎村驻村,这个354户人家1787人口的彝族小山村,却有着与海拔高度截然相反的经济状况。1998年才通路通电,村民住茅草屋、吃望天水,2010年人均收入1600元。
没有路、没有网、没有手机信号,面对艰苦的驻村条件,杨波立下了“海嘎一天不脱贫,我就一天不下山”的誓言。
饮水问题一直是海嘎村民心中的痛,高海拔、少降水,每年11月到次年5月的枯水期里,不要说生产、灌溉用水,就连人畜饮水都靠各家各户从几公里外的水井一桶一桶的拖回来。
杨波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为了村里用水的事,他跑到娘家钟山区民宗局,争取项目资金5万元补助村民修了30余口水窖,在水利部门的帮助下,针对海嘎海拔高、梯度大的情况,制定了“四级提水”做法,从海拔1700米的大湾水厂提水上山至海拔2500米的海嘎,项目共投资820万元。
为了进一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,杨波四处协调争取,前后安装了267盏太阳能路灯,完成315户村民的“四在农家”改造,把通组路、串户路全部建成,还与移动公司沟通解决了移动信号的覆盖问题……随着一件件实事的落成,杨波也从村民口中的“杨书记”变成了“杨兄弟”。
第二次驻村 发展产业领民富 村民从贫穷到小康
“来的时候说的誓言还没实现,我绝不能走!”放心不下海嘎村发展的杨波在2013年下派第二批驻村干部时,又主动向单位申请继续留下。
“偏远乡村、条件艰苦,一般人干一届基本就不会再来了,只有真心想带领老百姓脱贫的干部才会这么‘傻’。”村委会原主任杨金成感慨地说。
杨波就是这么“傻”。他认定了,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,还是要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路子。
他一方面向有经验的农户、专家请教,向各个部门咨询,经过多方求证后,利用海嘎海拔高、日照强的特点,引导村民种植脱毒洋芋和苦荞、中药材、大球盖菇等。
为做大产业规模,他与驻村队员四处协调,协助镇里申请注册了“黔之脊”绿色食品商标,从6家单位争取了200余万元建了9个种养殖基地,成立了“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”和“海嘎养殖合作社”。陆续把韭菜坪高山上特有的产品做起来,卖出大山,正是“土疙瘩”变成了“金元宝”。
底子好的村民富起来了,为了让贫困户也跟上小康的步伐,工作组结合全市“三变”改革,争取扶贫资金30万元引进养蜂项目,做强品牌“韭菜蜜”,由合作社经营,村民用现有蜜蜂及劳动力入股。引进50万元养猪项目,重点扶持56户贫困户养殖。按照“三变+金融+扶贫”模式,运用区里精准扶贫“扶贫贷”政策对45户152名贫困户进行全覆盖,引导贫困户参与城市停车场经营,通过逐年连续收益,人均每年可增收5千元,保障贫困户稳定收益。各种项目的落地实施,海嘎村逐步建成了“人人有股份,户户有产业”的扶贫格局。
第N次驻村 抢抓机遇搞旅游 村貌从农村到景区
2014年12月,杨波的父亲离世,因为海嘎通讯不畅,杨波没有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,听闻消息,海嘎村20多位村民代表奔波近200公里自发赶到六枝伴着杨波送走父亲最后一程。父亲的去世是杨波永远的痛,但想到海嘎特色民族村落建设、民族民间文化挖掘、精准脱贫等事宜,杨波第三次背着行李,又回到了海嘎。
这一次,杨波对海嘎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,作为一个彝族居民为主的村落,民族文化氛围浓郁,又恰逢韭菜坪景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时机,杨波明白只有发展乡村旅游才能打好海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“两张牌”。
为传承好本地民族文化,杨波多方奔走,协调“少数民族发展资金”和“一事一议”资金近300万元,为村里建起了3000平方文化广场,组织30个能歌善舞的彝族少年成立了海嘎民族文艺表演队,把党的好政策、身边的新鲜事、本村的好典型编成歌舞,丰富群众生活,弘扬民族文化,增强民族自信,发展旅游服务。
好的环境在造福村民的同时,也是吸引游客的资本,借助区里推动村寨10+N提级改造的契机,积极动员村民将房屋改建为具有彝族特色的农家旅馆,引导村民拿出房间的30%作为农家客栈,交由区旅游公司统一经营,定期向村民分红,农家变旅馆,农民变导游。
2017年4月,杨波选择了第四次驻村,工作组为海嘎村争取资金196万元。作为海腊箐联村党委书记,杨波为大箐争取项目资金135万元,为腊寨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。
2017年10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的讨论,杨波有幸当面作了汇报。总书记对基层干部非常关心,鼓励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去历练。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和殷切嘱托,一直激励着杨波扎根基层一线,矢志脱贫攻坚。现在,虽然海嘎已经脱贫摘帽,他也成为团省委副书记、区政协副主席,但依然工作在村,吃住在村。
而今,已经驻村11年,杨波说:“驻村工作苦,最苦的不是村民不接受你时的挫折感;不是冬天项目建设时,海嘎山上三双袜子都扛不住的寒风;最苦的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缺席孩子成长的遗憾,以及对妻子一人照顾一家老小的歉疚。”
现在的海嘎,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二楼,门口的面包车、小汽车越来越多,和十年前的茅草屋、泥巴路相比,早已是旧貌换新颜。
身为人子、人父的他对家庭有愧疚,但对事业无悔。共产党员、第一书记,面对这两个金子一样闪光的词汇,杨波说,驻村没有完成时,帮扶永远在路上。
杨波曾获得2014年2月被中共贵州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“贵州省同步小康优秀驻村干部”;2015年3月被中共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“钟山区2013-2014年度‘优秀同步小康驻村干部’”称号
2015年6月被中共六盘水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“全市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;2015年10月被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“2015年贵州省社会扶贫‘先进个人’”;
2015年11月被六盘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“六盘水市2015年度社会扶贫‘先进个人’”称号;2016年4月被中共贵州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“全省优秀村第一书记”;2016年6月被中共贵州省委员会授予“全省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;2016年7月获中共中央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;2016年10月获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“2016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奖(贡献奖)”;2017年3月被中共六盘水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“全市优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”称号;2017年5月被贵州省人社厅、共青团省委、贵州省青年联合会“贵州青年五四奖章”;2017年入选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“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”;2018年5月被六盘水市文明委授予“六盘水市第四届‘明礼知耻·崇德向善’道德模范称号”;2018年6月被中共贵州省委员会授予“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”;2018年6月被中共六盘水市委“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”;2019年6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、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“人民满意的公务员”称号;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;2021年5月获共青团中央“中共青年五四奖章”。